English

菱角湖畔飘书香

1999-11-0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夏斐 通讯员马少春、曾舟记 我有话说

在白云黄鹤的故乡,风景秀丽的菱角湖畔,武汉图书大世界以独具匠心的规划、古朴典雅的风格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圆了都市人一个真实的梦想。

以往,武汉市书刊经营市场散居各地、有市无场、管理不便,也造成了一些非法的、内容不健康的书刊流入市场。武汉市作为特大型中心城市,在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的过程中,居然没有一个现代化、高档次、集中管理、统一规范的书刊市场。市委一班人坐不住了,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武汉图书大世界的轮廓日渐清晰起来。

1998年3月,武汉市委、市政府正式批准和武汉致盛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兴建武汉图书大世界,同时决定关闭全市其他同类市场,集中精力搞好图书大世界的建设和管理。同年4月,市委决定将武汉图书大世界的建设列为九八年度武汉市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市长王守海兴奋地说:“武汉市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市场——这是大好事,要建就建好。”

在市、区领导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下,经过6个月的奋斗,1998年11月28日,伴随着威风锣鼓声和数以千计的和平鸽的放飞,古色古香的武汉图书大世界正式建成开业。

武汉图书大世界刚一落成,名声就不胫而走。这座别具一格的仿古建筑群吸引着众多的书商频频光顾,南来北往的人们在这里流连忘返,感受着书香的熏染……

武汉图书大世界门楼恢宏气派、庄重典雅。经大门入内,迎面是一块大型电子显示屏,每天及时准确地发送着市场信息、新书介绍、国内外要闻。显示屏正前方的场地上,是投资30余万元修建的瀑布式灯光喷泉。

图书大世界的建设独具匠心,富有创意。首批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的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2路8街拥有414间双层商铺。市场内,造型雅致的亭台、喷泉、假山、雕塑、长廊、花坛等如颗颗珍珠镶嵌其间,把这座红墙黄瓦的仿古建筑群装点成一座融商贸、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园林奇葩。棕榈、杜鹃等60余种观赏性植物烘云托月,摇曳多姿。

市场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中南地区第一家电子商务网站,图书资料信息存入市场计算机网络。其中电子触摸查询屏,可以极简便地查询新书和销售商、交通、气象、娱乐等方面的信息,还配置了健全的市场电子监控系统,显示出鲜明的现代风格。

1998年11月28日,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徐惟诚,在省、市有关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了武汉图书大世界。徐老对市场的美观大方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甚为赞赏。当得知书刊市场将和周边环境一起进行统筹规划时,他由衷地赞道:“这样的书刊市场环境,全国少有。”

管理就是生命,兴办文化产业尤其如此。武汉图书大世界实行了建管分离、专业管理的全新模式。武汉致盛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个以市场建设开发为主的优秀民营企业集团,由其投资兴建武汉图书大世界并负责市场内的物业管理。市新闻出版局负责其市场经营管理;江汉区有关部门负责市场周边地区的管理。这种政府为企业“搭台”,政府和企业共同“唱戏”,三方优势互补的管理方式使武汉图书大世界生机勃勃。

筑起好巢自会招来凤凰。目前已有100多家出版社和近200家书商“栖”身武汉图书大世界。据初步统计,市场开业至今,营业额已过亿元,整个市场售前审读书刊种类达27800多种,涉及书刊数量896万余册,销售范围基本涵盖了省内大部分地区及周边省、市。开通仅两个月的“武汉热线”图书大世界网站,访问量超过6万次,已收到网上订单2000余件,完成网上交易1200笔。今年7月,在市电信局的协助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制片人孙杰在“武汉热线”图书大世界网站进行网上签名售书活动,一个小时聊天室就涌入187人,创历史最高纪录。

确实,文化是一个极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书市的兴旺,从一个侧面进一步印证了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正日益增长。文化,不是赔钱的行当。在经济大潮中,文化不再是仅仅“搭台”,更应“唱戏”。各类文化事业的兴办,文化设施的建设,通过市场经营来实现。这也许正是武汉图书大世界给我们的启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